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方歌唱艺术下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9-29 来源:凌优教育

当前,我国国内声乐界演唱方式呈多样化,包括美声、通俗、中国民族声乐、原生态以及爵士乐、摇滚乐等等。本文主要根据西方对中国民族唱法的影响,寻找两者间的异同,以便与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特点更好地结合,去借鉴并学习西方歌唱艺术精髓,使两者能协调一致的融合,形成相对完整且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方法。

一、西方歌唱艺术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声乐演唱方法在我国被划分成了通俗唱法(欧美流行唱法)、中国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欧洲传统唱法)这三种方式。其中美声唱法主要指源自17世纪的一种意大利演唱风格,该演唱法特点在于:音色可变性较大,且非常优美;声部划分严格,注重音区的一致性;音量具较大可塑性,发声方法更科学;气声和谐,每个音之间的连接均匀平滑。从世界范围来说,这种演唱风格的影响也颇为巨大。而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中,西方歌唱艺术深刻的影响了我国声乐演唱法,具体来说表现如下。第一,促使我国民族声乐充满活力。首先,西方声乐文化的参与带给我国民族声乐更多活力生机。西方音乐最大优点,即对歌唱发声机理的解释,其主要通过先进人体生理学及音乐声学知识进行,并以此构建与人体艺术规律发展符合的发声技巧与歌唱理论,包括共鸣、发声、气息以及声区;胸腹式呼吸、轻声以及混声等等。通过对歌唱理论和发声技巧的运用,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和掌握人体的发声机理,实现对自身器官的调控,把握好音域、音色以及声区,完美的将声乐作品呈现出来。中西方声乐文化在相结合的过程中,西方声乐文化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第二,深入挖掘我国民族声乐优秀传统。随着我国民族声乐对西方歌唱技法的借鉴,其优秀传统也被更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并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当前,我国政府与党都非常关注挖掘和保护民族声乐文化遗产。鉴于国家对这方面的大力支持,更多专业音乐院校纷纷寻访民间歌手艺人到校,为学生教授传统的民间演唱法。使得传统声乐理论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甚至于音乐界还出版了很多和传统音乐相关的书籍,例如《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等,并且随着不断深入的声乐技术理论研究,相关人员更详细研究了如《唱论》等古代声乐著作。与此同时,也加强了戏曲与现代歌唱、美声与民族之间唱法异同的研究。通过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整理,声乐界对于传统声乐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是说,民族声乐的核心就是具备了传统特有的风格,从共性的角度来说,传统民族声乐特有的风格就是音色甜美,具有抒情韵味、咬字和吐字清晰明了以及通过字音来对声音的腔调予以引领。鉴于这些风格特征决定了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1)咬、吐字以汉字发音规律为依据,注重“五音四呼”的处理;(2)多使用真声;(3)尽量往前靠声音的位置;(4)处理感情要细腻。

二、西方歌唱艺术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1.正确树立和认识声乐观

鉴于学生声乐认识、鉴赏及演唱等各方面能力受到某些客观影响因素的制约,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与水平,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教学方式方法等。而无论是单单探究社会化声乐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还是对比研究民族与美声的演唱法特点,亦或是从宏观角度分析研究中西方声乐艺术文化的共通性这几方面来看,均充分表明符合当前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是并存的,相互融通的,歌唱艺术发展到今天,美声唱法已经被世界公认。事实上,基于历史视角下,可知美声唱法自从流入我国以来,我国历代音乐家便致力于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融合而努力,早在上世纪20年代起,海外留学生就成功创作了蕴含我国浓厚民族气息的美声音乐,比如《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鸥》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直至40年代,我国声乐艺术家已实现了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完美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黄河大合唱》,以及《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凸显我国新时期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诸如这些音乐作品至今仍被传唱。当然,现代音乐作品更是如雨后春笋,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内越来越多声乐比赛明确规定参赛的美声选手必须演唱我国民族化的作品,甚至越来越多专业院校招考也以中国作品为标准。这些现象无疑是在提示着,现代声乐文化的飞速发展和音乐家的创作,始终服务于我国声乐演唱及其教学体系的完善发展。也可以说,其一方面在摄取本土民族音乐中蕴含的养分,另一方面也在加强美声文化中精髓的借鉴学习。

2.加快本土特色歌唱艺术体系的建设

我国民族声乐学派想要快速的发展,需要具有本土特色歌唱艺术体系的支持,这也是当下我国每代声乐工作者所追求的夙愿,而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当前在声乐艺术方面我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论是教材的教法还是教学的体系,都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当然在演唱方面,我国国内也有着许多代表性,且深受民众爱戴具有我国歌唱艺术特色的歌唱艺术家。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已步入全新阶段。故而,基于理论基础加深研讨的层次,不断探讨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观点,不难能够完善我国声乐艺术学派,也能推动其逐步走进世界艺术这一“大森林”。根据声乐文化史可知,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为呼应党中央的号召鼓舞军民士气,将热火朝天的军民大生产、学文化的运动以及阶级仇恨如实表现反映出来,我国许多新革命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备受边区民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剧《动员起来》、《宝山参军》等作品,剧中鲜活浓厚的人物民族情感,让人既熟悉又开启了崭新的篇章。特别是《白毛女》这部作品,对于演唱者的民族情感以及语言的表现要求是非常高的,随着《白毛女》作品的成功,表明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正式起步,可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新发展纪元。再加上之后陆续创编的新歌剧、新民歌《麻雀与小孩》、《小二黑结婚》、《茉莉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还有更多优秀歌剧如《红珊瑚》、《江姐》等。诸如上述这些表达军民新生活、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的全新演唱形式、方法和音乐风格,给我国的音乐舞台增添了更多鲜亮的色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音乐界专家人士的重视。其实这时候的民族声乐已几乎独立存在于西方声乐之外,是被我国音乐界高度关注的一个强大歌唱流派。

三、西方歌唱艺术影响下的声乐与

每一种唱法都是许多人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反复思考斟酌的结晶,因此各种唱法都有其优点及不足之处,应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按照一种唱法来进行教学。

1.演唱方法上的改革与实践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各有所长,因此在课堂上不能用单一的一种唱法进行教学,可以两种演唱技巧相结合。美声唱法要求稳定的声音位置,运用科学的呼吸方法,强调气息的控制与调节,随着音高的变化声音在身体这个管道中游走,使三个腔体联合振动,形成圆润、厚实、有穿透力的声音。民族唱法声音甜美,咬字吐字清晰,强调声音集中,音调高亢,音色甜、脆、亮,以真声为主,肢体语言丰富,表现力强。在教学中应两种唱法相结合,借鉴美声唱法真假混合的声音,强调气息的运用,使不同音区声音统一、流畅,充分利用各个共鸣腔体;民声唱法声音集中,情、声、字、腔融为一体,以情带声,形体表演丰富。这样可以使声音既有点、集中,而且有一定的厚度,既亮又不刺耳,圆润通畅,有穿透力,感情丰富,极具感染力。因此近年来在音教系中,一个声乐教师的学生既有美声唱法也有民族唱法,一个教师教多种唱法,既能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也能使学生学到了两种唱法的优点,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绎中国民族音乐,发扬民族文化。

2.选择曲目上的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中演唱方法的改革决定了选择曲目上也要有所创新。作为教师在准确掌握学生演唱风格的同时,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声乐作品,也应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风格的作品,使其全面发展。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学习外国语言,注重演唱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中的咏叹调,还应多接触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音乐素材的声乐作品,既可以了解、发扬民族文化,又可以练习声音的细腻、甜美,有利于感情的表达。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很容易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对于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除了演唱一些传统的民族作品,还应多接触近现代的创作歌曲、美声作品,感受西方作曲技巧下的声乐作品和传统民族创作技法的异同,广泛涉猎各种声乐作品,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从而全面的提高演唱技巧,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声乐艺术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声学、文学、美学以及神经、生理、民俗、心理等学科。纵观声乐史可知,声乐艺术受到自然科学知识的推动,取得了更为巨大的发展。故而,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应用各学科知识,加强对国外优秀声乐艺术结果的借鉴,要理性认识和了解声乐艺术,通过有效的学习借鉴,促进我国声乐演唱艺术及其教学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苗香蕊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瑛.融合中西方歌唱艺术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5,(4):140-141.

[2]孙芳.论中西方声乐艺术的借鉴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4,(13):188-189.

[3]陈慧慧.西方声乐技法对我国声乐演唱方法的影响[J].民族音乐,2013,(5):93-95.

显示全文